【学习强国】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呈现新样态 “双11”里有锡城学子忙碌的身影 | ||||
| ||||
“宝宝们可以看一下这款产品的效果,泡沫非常绵密,好玩好闻又好用,让小宝贝喜欢洗澡……”11月10日晚上,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设立的晶开美创直播实训中心内,该校学生组建的直播团队在镜头前讲解,向着千万元的销售目标发起冲刺。今年的“双11”活动启动早、周期长,无锡职业院校师生把这项活动当作难得的锻炼、提升机会,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向深处发展。 学生迎战,练就本领 无锡城职院与企业合作的晶开美创直播实训中心9月建立,现有10多名学生参与今年“双11”直播活动。其中鲁祥伟等3名2020级学生全程参与,从事主播、运营、场控等多项直播工作。他介绍,这是他首次参加“双11”直播,每天工作时长在10小时—14小时。尽管已有多次电商直播比赛的经验,他却直言自己在直播时还是很紧张:“实战和比赛有很大的不同,销售压力大但也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直播时怎么尽可能留住人等。” 他和伙伴们在“双11”活动开始前就准备了,新开了一个直播账号并在校内试运营了一周效果不错。“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品牌所有的产品,撰写内容、改进话术。”鲁祥伟说,他们团队经过学习,在这次活动中在直播间里设绿幕、播视频,“小小的改变,也有利于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采访发现,“双11”中锻炼的学生主要活跃在线上销售、客户服务、物流等多个岗位。无锡城职院校企合作的“宜家创新班”第二期34名学生,在闯过企业3轮测试经过培训后,在“双11”活动期间从事送装服务在线解答、跟进及异常处理等。数据显示,在第一波促销活动,学生已服务约1.6万名顾客。 无锡城职院直播指导教师沈迪介绍,“双11”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在实战中学习、提升的好机会,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与真实工作岗位所需技能、技术融通起来。“学生实训中能得到企业务实文化的熏陶,无缝对接岗位所需能力、素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则意识。”她说。 校企合作,更深一度 这些年来“双11”已经成为商家新营销模式、新技术的竞技场,也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的绝佳时机。校企联合瞄准本土行业企业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培育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无锡城职院内的菜鸟智慧物流末端综合实训基地在“双11”期间成了学生锻炼技能的地方。行驶在校园里的快递配送无人车,“肚子”里装满快递按照要求派送,深受师生欢迎。这辆小车由学生操控,每天能派送大约500个快递,可大大减轻人工派送的压力。“整个基地的运行,快递寄出、派送等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近期校内快递驿站每天快递量达到4000多件,是平时的2倍。”该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周帧说,在物流智能化的当下,需要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就是为了在真实场景下,为物流、快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运用快递配送无人车、云监控、高拍仪等智能设备,处理好快递最前、最后1公里的问题。” 贴合社会需求育人才 学校与企业以“双11”等电商销售活动为契机开展的深度合作,成效初显。无锡城职院校企合作的首期“宜家创新班”选拔出涵盖7个专业、35名学生。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学生工学交替,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渐与真实工作岗位所需技能技术融通,迈稳职业生涯第一步。这些学生在去年的“6·18”期间,天猫业务的顾客满意度达到90%,去年“双11”期间,学生承担全渠道、多工种的顾客支持,宜家(中国)远程支持与服务中心销售达标率118%,接待顾客超过24万人。 最让老师们骄傲的是,这35名学生都非常优秀。无锡城职院贸易金融学院院长夏莹介绍,这35人的专转本考试通过率达65.71%,14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1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3人被评为无锡市三好学生、无锡市优秀学生干部。“即便这些孩子没有立即走上岗位,这样的实践锻炼也为他们以后入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说。 培育符合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无锡各职业院校都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无锡城职院较早看到了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以及物流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开设相应专业。近年来,该校以现代物流管理(邮政快递运营管理)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抓手,先后入选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优质校、1+X快递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江苏省牵头院校和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学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发挥平台对跨专业的新型邮政人才的支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邮政寄递、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创新升级。无锡城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瞿立新说,办好契合民生需求的专业,为区域输送优质人才,是“地方高校地方建,建好高校为地方”应尽的义务,“我们学校将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契合民生需求优化专业,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引领区域行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
上一篇 |